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2:48:31  浏览:93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规定

浙江省嘉兴市人大常委会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规定

(2008年9月27日嘉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代表)依法行使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做好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指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个人或联名书面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转为建议处理的代表议案和超过大会议案截止时间提出的代表议案;闭会期间代表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三条 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执行代表职务,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有关机关、组织必须履行法定职责,研究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并负责答复。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应当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提供服务。

第二章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基本要求

第五条 代表应当主要围绕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六条 下列情况不应当作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提出:

(一)涉及解决代表本人及其亲属个人问题的;

(二)代转人民群众来信或案件申诉材料的;

(三)属于学术探讨、产品推介的;

(四)没有具体内容的;

(五)其他不应当作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

第七条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意见建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一事一议,使用统一印制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并由代表亲笔签名。

第三章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提出

第八条 代表有权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机关、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可以通过视察、调研和代表小组活动等形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重要情况和问题,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第九条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可以由代表一人提出,也可以由代表联名提出。联名提出的,领衔代表应当采取适当方式,使参加联名的代表了解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参加联名的代表应当确认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

第十条 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大会秘书处受理。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受理。

代表就第六条规定内容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大会秘书处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告知代表。

第四章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交办

第十一条 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后一个月内交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并在法定期限内负责答复代表。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在收到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之日起十日内交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并在法定期限内负责答复代表。

代表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交办,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共同研究,具体协调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

第十二条 为增强办理工作的力度,提高办理工作的实效,对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的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研究,可以确定其中的若干件作为重点办理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交有关机关、组织重点研究办理。

第十三条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需要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的,交办时应当确定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由主办单位会同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

第十四条 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及时研究。对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日内,向交办机关提交书面退办意见,经交办机关同意后退回,不得滞留、延误和自行转办。退办件应当由交办机关重新确定承办单位并及时交办。

第五章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

第十五条 承办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制度,实行单位负责人、责任处室和具体承办人员分级负责制,规范办理程序,努力提高办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十六条 承办单位应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拟定办理工作计划,研究确定具体的办理措施。

对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实行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相关领导领办制度,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直接负责办理。对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承办的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应当加强协调或直接组织办理。

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办理难度大或者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单位应当集体研究,确定其中的若干件作为重要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办理。

第十七条 承办单位在研究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相关代表的沟通、联系,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也可以邀请相关代表参与研究。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涉及国家秘密的,承办单位应当依法做好保密工作。

第十八条 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主办单位应当主动与协办单位协商,协办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协办单位应当在收到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之日起一个半月内将办理意见书面告知主办单位,由主办单位统一答复代表。主办单位答复代表时,应当向代表说明协办单位的办理意见。

第十九条 承办单位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时,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办理质量,讲求办理实效。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尽快解决;对应该解决但因各种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列入工作计划,逐步解决;对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说明原因,给予详细答复。

第二十条 承办单位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实行跟踪办理制度,对答复代表正在解决或者列入工作计划准备逐步解决的,应当继续做好后续办理工作,待问题解决后再次答复代表。不能按答复要求解决的,应当及时向代表说明原因,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 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在交办之日起三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答复代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特别复杂,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难以答复代表的,经交办机关同意后可延长至六个月以内答复,并须如实告知代表。

代表可以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也可以直接向承办单位了解有关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

第二十二条 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应当按照统一格式行文,由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发并加盖公章,以公文(函)形式答复代表,并及时在网上录入相应的电子文档。代表联名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承办单位应当分别答复每位代表。承办单位的书面答复件应抄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和选举该代表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承办单位属政府有关部门的,应当将书面答复件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主办单位应当将书面答复件抄送协办单位。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原文和办理答复情况除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外,要通过网络向代表公开,代表可随时上网进行查询。

第二十三条 代表可以对承办单位的办理结果提出意见,填写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发出的《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代表对答复不满意的,应将具体意见及时告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督促承办单位重新研究办理,并在一个月内再次答复代表。必要时,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可以召集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代表和相关承办单位,听取意见,共同研究,确定重新办理的方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全部办结后,承办单位应当及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报送办理工作总结。

第六章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与承办单位和相关代表的联系,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工作评议、跟踪督办等形式,加强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督办工作。对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关领导及市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其他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负责督办。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其所属部门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的督促、检查。具体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

第二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全部办结后,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应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情况。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报告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在下次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印发全体代表。

对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应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报告。

第二十六条 对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推诿责任、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承办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废止《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等38件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废止《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等38件规范性文件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0〕第12号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等38件规范性文件(附后)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废止。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九日

废止的规范性文件(共计38件)

一、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79)银保字第16号)

二、对保险公司在人民银行的其他保险存款的规定((83)银发字第213号)

三、关于贯彻执行《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85)银发字第84号)

四、关于停止开办“有奖人身保险”业务的通知(银发(1987)153号)

五、关于对保险公司开办有奖保险业务的批复(银复〔1989〕107号)

六、关于对机动车辆保险实行浮动费率的批复(银复〔1990〕187号)

七、关于渔船保险条款、费率的批复(银复(1992)46号)

八、关于印发《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1992〕221号)

九、关于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业务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2〕272号)

十、关于停止保险公司为地方政府代办保险业务的通知(银发〔1993〕24号)

十一、关于下发全国性保险条款及费率(国内保险部分)的通知(银发〔1993〕95号)

十二、关于机动车辆保险附加条款法律效力等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复〔1993〕112号)

十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口岸分公司申请诉前保全问题的批复(银复〔1993〕356号)

十四、关于修订《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通知(银发〔1995〕165号)

十五、关于“保险业务咨询”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复〔1995〕367号)

十六、关于印发《财产保险基本险》和《财产保险综合险》条款、费率及条款解释的通知(银发〔1996〕187号)

十七、关于统一使用“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1993)”的通知(银发〔1996〕217号)

十八、关于下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及费率的通知(银发〔1996〕253号)

十九、关于印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的通知(银发〔1996〕459号)

二十、关于法定再保险业务问题的批复(银复〔1996〕205号)

二十一、关于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外方股份比例问题的函(银函〔1996〕45号)

二十二、关于同意开办家庭责任保险条款的通知(银发〔1997〕155号)

二十三、关于印发《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银发〔1997〕513号)

二十四、关于法定分保预付手续费标准等问题的批复(银复〔1997〕282号)

二十五、关于《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一切险’条款解释的请示》的复函(银函〔1997〕210号)

二十六、关于对雇主责任保险业务应予规范问题的函(银函〔1997〕217号)

二十七、对保险机构及代理机构有关问题请示的批复(银保险〔1997〕5号)

二十八、关于机动车辆运输保险产寿险业务划分的批复(银保险〔1997〕27号)

二十九、关于对保险代理人实行持证上岗的通知(银保险〔1997〕74号)

三十、关于船舶保险条款86/1/1中有关问题的复函(银办函〔1997〕463号)

三十一、关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审批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银发〔1998〕2号)

三十二、关于印发《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银发〔1998〕61号)

三十三、关于外资保险分公司营运资金的规定(银发〔1998〕337号)

三十四、关于印发《保险业监管指标》的通知(银发〔1998〕432号)

三十五、关于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8〕511号)

三十六、关于纠正江西省部分地方政府干涉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通知(银发〔1998〕532号)

三十七、关于对法定分保条件中第九条进行补充规定的批复(银复〔1998〕98号)

三十八、关于保险监管问题的复函(银函〔1998〕364号)

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2004年)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

  1993年7月29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93年7月29日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施行 根据1998年10月12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2年7月27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二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4年5月27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条 为了加强统计工作的管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发挥统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监督、调控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照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和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数据和情况。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抵制、检举和控告统计违法行为。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备统计人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内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执行综合统计职能。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统计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机构,小型企业的统计人员,负责综合协调本部门、本单位各职能机构的统计工作,组织指导下属机构的统计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五条 省、市(地)人民政府的统计机构内应设统计检查机构;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设专职统计检查员;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各业务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设专职或兼职统计检查员。
  第六条 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涉。
  统计检查员履行统计检查职责时,应出示《统计检查员证》。
  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在执行任务时,有权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被检查单位应当自接到《统计检查查询书》之日起十日内对所查询的问题如实答复。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按拒报统计资料处理。
  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在执行检查任务时,有权检查核实被检查者的统计报表、统计台帐、原始记录及有关的会计等资料;在上述资料可能被转移、隐匿或毁弃的情况下,经统计检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登记保存,并在七日内进行处理;统计检查机构和统计检查员对被检查者要求保密的资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第七条 统计报表由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实行统一管理。各级统计机构组织的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调查不得彼此重复、矛盾。
  各部门制发的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系统管辖内的经常性的统计调查表,必须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超出本部门系统管辖内的统计调查表,必须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对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或备案的统计调查表,基层填报单位或个人有权拒绝填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权废止。
  第八条 新建或迁入单位,应当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批准证件到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登记,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统计资料。
  变更、撤销和迁出的单位,应当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报送统计资料的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变更或注销登记。
  不按规定进行登记的,按拒报统计资料处理。
  第九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前和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开工项目统计登记和竣工统计登记;不按规定办理登记或不如实申报登记的,按拒报统计资料或虚报、瞒报统计资料处理。
  第十条 统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及时准确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统计资料保密管理的规定,加强对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
  县级以上行政区的基本统计资料,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编制、公布和翻印。
  第十二条 各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应当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对在统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或与统计违法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并可对企业事业组织处以五千元至五万元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一百元至三千元罚款: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第十五条 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进行欺诈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至十万元罚款。
  第十六条 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部门和单位的有关领导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罚款必须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罚款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十八条 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拒绝、阻碍统计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对依法行使职权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统计检查人员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的,应从重处罚,不适合担任此项工作的要调离其岗位。
  第二十条 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由做出有关决定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决定执行;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向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发出《统计违法处理建议通知书》,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及时认真查处,将处理结果抄送发出通知书的统计机构;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在接到统计机构处理建议通知书之日起二个月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的,统计机构可以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或纠正。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